中国风在十七世纪就吹过了欧洲,影响了
17—18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发生过一段插曲,就是欧洲产生了一种东方情调的装饰艺术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作中国风格或中国风,持续了一百余年,很多中国的元素融汇在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中,展现了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为欧洲上层社会奢华的生活增添了几分异国情调。
当时欧洲艺术家眼中的中国风景和人物是他们所理解的中国,既像中国,又不是中国;既表现了中国人的温文尔雅又透露出西方贵族的矫揉造作。实际上这是15世纪以来欧洲人想象的东方、想象中的中国,而且是一个无比富庶和美好的中国,其中又夹杂着对印度和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的综合印象。欧洲这个时期对东方有很大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7、18世纪的欧洲开始盛行巴洛克这种艺术风格,继而流行洛可可这样的矫饰之风。这时正逢中国的明末清初,中国出口的陶瓷、刺绣等的装饰风格偏重华丽、繁缛、精巧,这些手工艺品所展现的异国情调的矫揉造作恰好迎合了欧洲贵族的口味。而当时由于欧洲和中国处于不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17-18世纪欧洲正处于民族国家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崛起、东方贸易和工业革命将整个世界初步纳入一体化轨道的重要关口;而在中国,年满清王朝在全国刚刚建立起新的统治,封建王权被重新强化,中国正处在资本主义萌芽被重重压抑的时代,基本没有资本主义生长的土壤。欧洲已经野心勃勃的想占有整个世界,拼命的进行殖民扩张,而中国对天朝王国以外的世界没有任何兴趣。
另外,中国和欧洲各国远隔重重大洋,在海上交通必须依赖帆船和季风的时代,往往要经过数月的海上漂流才能到达,风浪、海盗等使航行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除了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和向中国传播福音的传教士外,真正踏上中国土地的欧洲人并不多,即使真正进入中国领土的也被限制在广州口岸制定的活动范围内,因此不能全面的接触中国的风物。这时中国文化向欧洲传播的任务,基本上是由小规模的商人和传教士来承担。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船将大量的中国外销艺术品运往欧洲,这些艺术品上的中国人物、风景、动植物纹样等成为欧洲民众了解中国、感知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不免和实际的有很大的偏颇。和中国外销艺术品紧密相关的一个词汇是中国贸易,含义很广,在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上下文中,它特指这一时期移动印度公司为代表的西方商业集团在中国官方指定的港口城市广州进行的大规模贸易,并将采购到的茶叶、黄金、丝绸、漆器、壁纸等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北美的销售活动。
16世纪前期,葡萄牙人首先来到中国,以澳门为据点和中国开展贸易。年西班牙也要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17世纪荷兰在中国贸易中扮演了海上马车夫的重要角色。从17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和法国的船只也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港口上。与此同时,普鲁士德国、北欧的丹麦和瑞典也加入到中国贸易的行列中来。18世纪晚期,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开始直接和中国开始了双边贸易往来,如果将范围扩大到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则成为东方贸易,其中16世纪贸易是以香料和丝绸为主。
17—18世纪中国元素的风靡,有一个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融入欧洲对中国的理解,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想象服饰的来源于东方外销的艺术品和欧洲东方游记之类的插图中,在欧洲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他们对于中国形象的理解。17—18世纪,当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大量输入欧洲时,欧洲并不是一个风格的真空,等待着来自东方的艺术来填补。欧洲艺术发展有自己内在的规律,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到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再发展到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晚期则过渡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由于历史的契合,每一种风格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来自遥远东方的影响。正是由于一个时期欧洲对于中国的想象刺激了艺术家对于艺术上的追求。
神秘辉煌的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原意是指不圆的,畸形的珍珠,还有不规则的、不整齐的及强烈的动感的意思。巴洛克最初指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风格,后来在其影响下产生的服装风格,统称为巴洛克服装。巴洛克的字义源于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因为一直与蕾丝、花边这些小资词汇“并肩战斗”,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17世纪欧洲,以法兰西学院和皇家绘画和雕刻学院为中心,以普桑和勒布伦为代表,创造出一种官方的巴洛克式样,其特点是宏大辉煌壮丽,但又刻板甚至有些做作。这时来自中国奢华的锦缎和刺绣上华丽的装饰和色彩的丰富变化,瓷器上闪亮的釉色,有关东方旅行神奇而又冒险的经历,都符合巴洛克华丽的装饰感,昂贵的材质奢华的氛围,这种艺术更是与那个时代欧洲对中国的想象和拍。巴罗克服装更强调服饰的宏伟华丽的特点,注重服装造型,色彩绚丽夸张,极尽奢华之能事。17世纪后期,正是欧洲为中国事物迷狂的年代,收藏家急切的等待从远东归来的商船,东印度公司是那时东西方贸易的主导。以中国为主题的假面舞会和茶会在上流社会流行,以中国为题材的戏剧在社会上演出,绅士们在结束一天的打猎后,坐在壁炉边读着市民的东方游记,他们被东方遍地的财富奇异的事物和真真假假的冒险经历所激动。妇女们穿着花色明亮的东方丝织品,聚在一起刺绣,花样是来自东方的花鸟和风景。由于地理知识的缺乏,有人分不清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区别,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东方展开异国情调的想象,东方在他们眼中看来都充满着神秘的气氛。
巴洛克时期的服装分成荷兰风格时期和法国风格时期。大量的开始使用从中国运来的丝绸和绢制品,来满足欧洲人对服装造型的需要。前者是早期,后者是晚期。荷兰时期特征主要是领子,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同时裤子延长到(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来说)膝盖,裤腿紧绷着大腿,下面是长袜。女人从这个时候开始不用裙撑,只有西班牙还延续老的传统。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着穿,显得臃肿。上衣要么是齐脖子的花边大领,要么就完全坦露到胸口。袖子也很有特点,一节节的箍起来,有一层层的装饰花边。
到了年以后,法国风格开始兴起。也就是现在最常说的那种巴洛克风格。主要一点就是缎带的使用,大量的缎带,大量的花边。巴洛克服饰:花边、缎带、长发和皮革的时代。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的男人像这个时候一般妩媚化。男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袖子花边了,带马刺的靴子也成了时髦,还有羽毛大帽子和佩剑,《三个火枪手》对这种服饰有详细的描述。这个时候时兴马甲,很短很小,有点像西装背心(不过到了罗克克时期才能和现代的男装相类似),突出的就是被大量丝带重重捆扎的内衣,一个男人一件内衣需要多米长的缎带装饰。
这个时候出现长外套,开始没有领子,后来出现大领。从上到下密密麻麻的排扣,装饰极为华丽。外套的扣子只扣上边几个,下面全是摆设用。后来下摆还加了衬垫使衣服下摆向外翘起来,比较好看。
这个时候裤子流行灯笼裤,也是到膝盖扣住,下面是紧身长袜。鞋子一般是方头,鞋跟很高,一般是红色,巴洛克晚期的时候出现了鞋扣代替装饰。巴洛克时期还有一种叫做靴袜的袜子,是穿在靴子和袜子之间的一种袜子,穿靴子的时候把靴子上部翻过来,露出里面的衬子和靴袜的花边。
文艺复兴的时候因为用西班牙硬领,所以男人的头发必须是短的,到了巴洛克时期领子披下去,头发于是慢慢变长。后来发展成带假发。
男帽一般是宽边,帽檐微微上翘,有大量羽毛,后来又流行“三角帽”,也就是把帽檐从三面向上翘,成为主流。帽子一般是黑色的,镶着大量的花边。因为带假发,所以一般都是把帽子折一下夹在肋下,后来成为一种礼仪。
巴洛克后期开始时兴领饰,把一块细布打摺围在脖子上,用花边缎带扣住。这就是领带的前身。巴洛克女装的特点是大量褶皱和花边。无数的花饰。上衣流行紧身胸衣,外面套无袖的短外衣,在腰部是成“V”字形收紧的。法国时期开始把领口挖深加宽,几乎露出胸部以上全部空间。领口边缘用花边镶嵌,或是系一小段丝绸打上花结。衬衫肥大,袖子有长有短,都镶着大量花边,有时候袖子打成很多段,每段都镶嵌花边,非常华丽。外出时穿外套,披着暗色的这种领子叫做拉巴领(rabat),直到现在荷兰民族服装也可以看到,领子的花边一般都称为荷兰花边,因为荷兰的针织花边是最有名的,荷兰时期的领子是大的披在肩上带花边的方形领子。
斗篷,或是男人样式的长大衣。裙子仍然时兴蓬松的,不过不是用支架撑起来而是用多穿裙子的方法。因为在腰间打摺所以显得膨大起来。最外层的裙子从腰开叉向外翻,和里面的衬裙用不同颜色和质料产生漂亮的对照,有时还用花结或是扣子系起来,好像窗帘那样的。有时甚至把外面裙子向后翻,在臀部打结。外裙一般颜色比衬裙深,衬裙有大量刺绣图案。路易十四时期,也就是巴洛克风格最盛行时期是最为华丽的大团花饰和果实图案,路易十五时期是过渡时期,图案较小。而路易十六时期已经转到了洛可可时期,时兴的花纹都是小碎花。
这个时期女人的帽子和男人差不多,而且也流行带假发。后期最为流行的是芳丹发型。头上用纱制成多重褶皱,高高耸起。头巾也是普遍要戴的。常见的就是电影中女仆那种白色带花边的包头巾。这个时候开始时兴美人痔,一般是用塔夫绸剪成的。
路易十四时期是巴洛克风格成熟期巴洛克流行于17世纪的欧洲,以法国为中心,强调服饰的宏伟华丽的特点,注重服装造型,色彩绚丽夸张,极尽奢华之能事。而随后的18世纪的洛可可时期,更是将这种特点进一步夸张,变得更加繁琐。
洛可可时代
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复合词,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洛可可风格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条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被封为侯爵夫人。在她的庇护下,画家瓦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创作出大量代表洛可可艺术最高成就的传世之作,不仅如此,他们的创作还涉及了室内装饰、家具、陶瓷器皿、金银首饰、壁纸、壁毯甚至拖鞋,洛可可风尚经过蓬巴杜夫人的肆意挥洒,洛可可艺术风格在整个欧洲的天空弥漫开来,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在艺术词典中,洛可可风格被认为是矫饰、奢侈和浮华的代表,在现代时装中,其繁复华美的特征常被用来形容华贵的晚装或婚礼服。作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人物,蓬巴杜夫人不仅将她的个人趣味投射在艺术、建筑、园林、礼仪公关等领域,其服饰风格更是贵族妇女争相仿效的对象,以至于许多东西直接以她的名字命名,比如蓬巴杜发型、蓬巴杜印花平纹稠等。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一些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的因素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必然后果。它的遵循理论是“师法自然”。人们都在谈论“师法自然”,但是,我们从现代角度去看,他们所谓的对自然的模仿只是让自然服从于社会的心血来潮,而这个社会并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之中,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备。这时的艺术家们对贵族俯首帖耳,同时贵族阶级又要求他们唯命是从。
法国人的这一发明使教会中心真正转向沙龙中心,而这时的沙龙已与过去不同,各种绘画展览都被称之为“沙龙”。画家、雕塑家、木刻家、铜板画家、珠宝商、金银器皿商、细木家俱商、理发师、裁缝、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对洛可可这种在结构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础上绽开的美艳之极的花朵趋之若鹜。在每个角落,在高谈阔论的男子和楚楚动人的女子周围,从木器、水晶器皿、糕点、大理石、地毯到陈列柜及里面的餐具,从四轮马车到轿子,从前厅到卧室,洛可可风格无所不在。
那是一个肉体享乐的时代,女人们将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设计成可供观赏的美妙元素:大量的蕾丝花边,大量的薄纱装饰,低胸的领口,夸张的头饰、挑逗的黑痣……洛可可趣味在这里也可以引申为优雅的色情艺术。除了蓬巴杜夫人以外,路易十五的另一个情人杜巴莉夫人以及玛丽·安托瓦奈特等宫廷命妇,都是当时欧洲的时髦偶像,她们的审美趣味在皇权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地高贵和咄咄逼人。这是上流社会倡导的艺术,它笼络了一大批艺术机围绕在宫廷周围,创造适合宫廷欣赏口味的作品,以社交活动服务。服装的特权上溯到路易十四时代能找到更加典型的例子,这个奢侈的皇帝不仅自己沉迷于豪华的服装、装饰、宫殿、家具和酒筵中,还为周围的贵族们树立了高不可攀的榜样。
有资料记载,那些贵族一旦进入宫廷社会就“不得不倾家荡产来维持自己现存的地位”。路易十四通过对贵族们虚荣心的利用,轻而易举地控制了他们的财产,并将他们收归在宫廷的小圈子里随意驱使。
洛可可艺术的灵魂式人物是绘画大师弗朗索瓦·布歇。他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门的正面、首饰盒和瓷器上,可以说在任何地方,都绘制了牧歌式和田园曲式的爱情神话故事题材。布歇和蔼可亲,慷慨大方,注重享乐,受到男男女女的喜爱。他和自己的时代不断地交换看法,询问个人和这个时代应该做些什么来爱这些男女,并获得他们的热爱,他因此获得“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布歇在宫中的创作活动是多方面的,他既绘制天顶画、装饰壁画,也作肖像,还画一些具有牧歌情调与风俗场景的风景画,同时又为皇家织造厂设计挂毯稿子,负责宫廷演剧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他的那些以裸体女性为主的神话题材的油画,显示了没落贵族追求糜烂的享乐生活的一面。订画的贵族们要求尽可能画得甜腻,带有肉欲的诱惑力。他画的那些裸体女神,就象是用玫瑰色瓷土捏成的,肤色圆润光滑,毫无真实感。
自从布歇进入路易十五的宫廷后,就被指定为蓬巴杜夫人的素描与版画教师。她和布歇的艺术趣味也一拍即合,蓬巴杜让布歇给她久居的贝尔维尔城堡和库莱西城堡负责设计全部装饰。从此,布歇在宫中的地位日益巩固,布歇为这位夫人所画的肖像也最多,这一幅《蓬巴杜夫人》是布歇为她所作的所有肖像中,堪称最佳的一幅。布歇在这幅画上把这位控制着西方世界时尚的显赫夫人的形象,画得珠光宝气,就象一顶满缀着珍珠的宝冠,仪态显得那样雍容华贵。那种傲慢与对所有事物不屑一顾的聪明女人的样子,活灵活现地跃然于画布上,给人以强烈的印象。通过画上反映在镜子里的书橱和桌下的书籍,还暗示着她的博学。夫人斜倚在铺着羽绒衾的床上,华贵的缎子撑裙,缀满着五彩缤纷的花饰,胸前一朵大缎子蝴蝶结,更增添了她的美艳。她的左手支靠在绣花的枕头上,右手拿着一本还在阅读的诗集。在这幅画被切割了的下半部,还可见到她的家徽:蓝地上三座尖塔。在左下方,还有一只西班牙的爱犬咪咪。地板上散放着蚀刻铜版画的工具,表示她在向布歇学习版画技术。但在左角的洛可可式的小茶几上,仍可见到夫人使用过的鹅管笔、封信火漆和一封未发的信。布歇在蓬巴杜夫34岁时画的一幅肖像中,她穿了一件质地轻薄的裙装,胸部的倒三角形紧身胸衣与以往的平褶样式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出凸凹相间的复杂图案,袖子采用了多层的细碎褶边,低胸的领口上装饰着重叠的蕾丝花边。这是一种典型的洛可可风尚,由于这个漂亮的女人总是穿着这样的衣服出现在凡尔赛宫的庆典仪式或其它的重要场合,她的洛可可趣味在贵族女性的追崇下,很快成为风靡欧洲的流行样板。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它起源于上层社会的需要。大部分制造这种艺术品的工匠在个人生活中是与它完全无缘的,更是脱离当时社会大众的一种审美追求,只供那些好赶时髦、朝三暮四的贵族使用。这种制造和消费特有的循环圈,促成了贵族互相攀比的风气和设计走向极端奢华的两种现象,显示出贵族的审美情趣,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审视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应该说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欢豪华风格者的代表人和组织者,有“众望所归”的特征。
所以,才有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在贵族引起“共鸣”的时尚。也可以说,贵族们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而来自中国的丝绸以及图案花纹的运用,为洛可可风格时期的欧洲宫廷服饰更添上一笔厚厚的油彩,这些来自神秘东方国度的原料,营造了神秘、奢华的气氛,更加迎合了当时贵族浪漫、优雅的艺术追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