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市长与陈吉宁会面,专门提到北京这

保持传统胡同肌理的同时培育文化与科技、金融融合产业,建设无围墙的文创园区;引入先进生态环保技术,提升胡同基本生活配套服务;以创意、艺术、设计为核心,推动实现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更新……雍和宫东侧,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区正获得“新生”。这个老街区便是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还与远在欧洲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紧密相关。哥本哈根是北京的国际友好城市,其市长弗兰克·延森访京与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会面时,专门提到了青龙胡同。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北起北二环内侧,西至藏经馆胡同,南端自育树二条、炮局头条、柏林胡同至戏楼胡同,东至北小街,共计24.3万平方米,包括了作为主干道的青龙胡同、藏经馆胡同等共约米及区域内的一系列小型胡同街道。去年9月,在丹麦王储和北京市领导的见证下,中关村东城园管委会与歌华文化集团和丹麦企业签署了“青龙文化创新街区”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北京与丹麦设计师联手,开启了老城街区有机更新的全新探索。根据整体规划设想,这里将重点建设中丹创新中心、青龙活力之环、文化科技创新街区等,带动街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生活品质提升、产业发展四个方面的升级更新,形成以创意设计、科技研发和影视动漫等围绕产业升级的辐射区和居住区,打造“首都核心区的宜居样板”。这样的城市改造、老城更新,丹麦经验丰富。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制造业的转移,哥本哈根经历了深刻转型:工业生产衰退,厂房、码头、港口废弃,城市功能单一、活力不足……。此后,哥本哈根通过以多元功能为导向促进中心区复兴,以市民需求为导向进行旧街区改造,以文化产业为导向推进滨水区再生等措施,实现城市更新。如今,哥本哈根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宜居城市。在青龙文化创新街区改造中,丹麦公司引入了灰、绿、蓝研究系统。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了城市的三个关键方面:“灰”即交通,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和行人、自行车及公共交通的行为;“绿”即城市空间,包括建筑、商业和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市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蓝”即海绵城市及市政设施,包括气候、水资源和能源基础设施、气候适应及雨洪管理。三色之外,还有符合当地环境的“+”因素,具体到青龙街区,就是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该项目一期已完成多米老城胡同的改造,在北京和哥本哈根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传统、创意与时尚相融合的街区初见雏形:雍和大厦南广场与青龙胡同之间的围墙被打开,西侧露天废品收购点被清退,原有空间和绿地经过重新设计建设后,变成一个占地平方米的街心公园,实现了创意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的有机融合。↑街心公园改造前后街区在改造中从“把空间还给居民”入手,将原来的街边地面停车位转入地下以及停车楼停车,并通过错时停车解决未来递增的停车需求。街区还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防止胡同内雨水倒灌。胡同里的公共厕所改造之后干净、温馨、有扶手。↑公厕改造前后街区处处体现着别具巧思的设计元素,黑色钢质背板上的“青龙文化创新街区”橙色大字,铁艺窗户上栩栩如生的龙形图案,配电箱栅栏上抽象的屋脊标识等等。↑青龙纹样↑抽象的屋脊标识目前,街区以“青龙之环”北环(青龙胡同和藏经馆胡同沿线)为试点,完成了北入口等公共空间改造,藏经馆胡同整治、雍和宫小学周边环境整治等街巷空间改造,青龙胡同、藏经馆胡同试行静态交通管理,以及卫生间改造等多项工程。↑街角健身空间除了胡同环境改造提升,青龙文化创新街区还利用其鲜明的产业集聚地特点,促进产业生态与居住生态相融合。约十年前,随着街区北侧的歌华大厦、雍和大厦等大型写字楼投入使用,歌华文化集团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入驻,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开始在此集聚,到年,出现了第一家胡同创意工厂。此后,青龙胡同更是成为北京市最有名气的“胡同创意工厂一条街”,如今已改造建成5个胡同创意工厂、7个科技创新型孵化器。一边是居民,一边是文创企业,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在改造中提出“新邻里”相处模式,促进文创资源和居民深度对接,打造共生共融公共空间。街区还引入丹麦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理论,在打通雍和广场围墙时,采用高差设计禁止车辆通行;在设计口袋花园时,加入了儿童转椅,给孩子提供安全舒心的公共活动空间。胡同里的一家文创园还打开了门,邀请街区中的小学学生看VR电影,与影像科技互动。居住与产业的和谐共生,使青龙文化创新街区的未来更具活力和想象力。在丹麦设计公司描绘的愿景中,就如此写到,“将青龙胡同的‘传统原住民社区’与‘新兴创意产业’打造成一个崭新的多层次的和谐城市邻里关系,包括空间层面的高效利用、文化层面的丰富多样及产业之间的紧密融合,最终建立全新的城市更新设计服务系统。”来源:识政范俊生编辑:RB10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38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