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之战一场名动欧洲的工业窃密与反窃密事
年,法国与以商立国的威尼斯之间爆发了一场奇怪的“战争”:没有士兵,却有间谍;没有刀枪,却有死亡;战利品既不是土地,亦非王冠;甚至不清楚谁是最后的赢家。唯一肯定的就是争夺的焦点——欧洲上流社会趋之若鹜的镜子。镜子之战,也被视为名动欧洲的工业窃密与反窃密事件。
今早整理着装时,你可曾留意面前的镜子?时光倒退年,在欧洲大陆上,这面镜子或能换得一袋金币、一幅名家画作,甚至一位公主的青眼有加,而镜中所见,却不止璧人倩影,更有窃密、谋杀和国王无尽的贪欲……“奢侈品爱好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镜子之战的背后大“boss”
垄断生财的威尼斯
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镜子终于接近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表面光亮不长锈,图像清晰不变形,尺寸也达到40至50厘米之大。这样一面镜子,即便对当时的富裕家庭而言,也并非唾手可得之物,它的价格如同它反射的光芒一样,令人头晕目眩。据说,“只用一块低劣的田地就换来一块漂亮的镜子”,使得一位伯爵夫人感到“占了便宜”并沾沾自喜。昂贵的价格,不仅没有遏制消费,反而激发了疯狂的占有欲。大量金钱被换成闪闪发光的镜片流入皇室,握在女眷手中,装饰在华丽的墙上。法国国王弗朗索瓦甚至因为订购了过多的镜子,而使国家财政一度陷入危机。与此同时,镜子制造的垄断方威尼斯,不断吸纳着如潮水般涌来的钱财,赚得盆满钵满。
早在公元12世纪,威尼斯就发展出了以穆拉诺岛为中心的强大玻璃工厂。经过几个世纪的积淀,到了16世纪初,玻璃镜子在此面世,威尼斯人从此独霸欧洲镜子市场。为了持续获取巨额利益,他们把玻璃镜子的制造方法当成最高机密来保护。威尼斯当时的政治机构十人委员会建立了严格的防窃密措施来管理这项秘密。比如,将工厂迁到便于封闭管理的地方、派遣军队守护、不许外人接近等等。这幅由贝尔纳多·塞伦塔诺于年绘制的油画,再现了十人委员会讨论时的场景
就这样,这座著名的欧洲水城,稳稳坐在镜子“聚宝盆”上长达一个半世纪,就在它数钱数到手抽筋时,觊觎镜子秘方已久的“窃密者”偷偷逼近了。眼红心急的法国人
不远处的法国,面对经年累月的高额镜子账单,连一贯花钱如流水的国王路易十四都坐不住了,他决定建立法国自己的镜子制造业,并授命财政部长让-巴蒂斯特·科尔伯特完成这项任务。于是,一场窃密图谋悄然展开。
财政部长科尔伯特为得到镜子秘方绞尽脑汁科尔伯特委托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皮埃尔·德·邦兹去游说经验丰富的镜子工匠离开威尼斯前往法国。邦兹的“策反”很成功,没几个月就以丰厚的利润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打动了几名工匠。随后,科尔伯特又做了细致的“落地”工作:先派间谍接应,安排工匠们坐上船只,并由24个“武装到牙齿”的人守护,而后取道费拉拉,换车抵达巴黎郊区,最后进入法国早已秘密筹备好的镜子工厂。最后的赢家
威尼斯驻法大使阿尔维斯·萨格里多得知法国出现镜子工厂之后,即刻报告国内的十人委员会。十人委员会迅速委派国家调查员不惜一切代价要将工匠抢回威尼斯。科尔伯特连忙又生一计:秘密派船前往威尼斯,将工匠的妻子和孩子们接到法国。这样,既满足了工匠对亲情的渴望,又使得十人委员会少了一个胁迫工匠回国的手段。
但是,威尼斯人不是好惹的——直接采取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办法。他们将目光投向外逃工匠中技艺最高超的安东尼奥·德拉·里维塔身上,坚信只要除掉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由于行动保密,无法得知确切内容,只留下了驻法大使在年初一句莫测高深的汇报:“这名工匠现在已经在另一个世界了,我不知道他的死亡是由于自然还是人为因素。”据传,他们使用了古老而有效的办法:投毒。里维塔离世几天后,又有一位工匠撒手人寰。其余的工匠十分惶恐,纷纷找到国家调查员,作出正式道歉并踏上返乡之路。
时至今日,古董镜子在欧洲依然大有市场镜子之战就这样结束了,表面上看威尼斯人大获全胜:得到了法国继续进口镜子的协议。然而,仅仅5年之后,法国就生产出了自己的镜子。
有了本土镜子制造业,路易十四趾高气扬地决定:在凡尔赛宫建一座长75米、宽10米的镜廊,整个镜廊由17面块镜片镶嵌而成的巨大落地镜组成。这些镜子“使得夜晚像白天一样灿烂”,耀眼的光芒映射出胜利者庆功的靡靡景象,却也隐藏着贪欲幻化的浮云与泡影。经过反射,镜廊呈现的蜡烛多达余支
那么,明天早上出门前,当你再次整理着装时,会不会望向身上的拉锁、手中的钥匙……或许,它们也有自己的秘密往事?
资料来源:《国家地理》西班牙文版、西班牙趣味历史网站等
本期编辑:王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