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晓风靡欧洲700年的中国风13世纪1

#艺术#

Chinoiserie·中国风

揭晓风靡欧洲年的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

/聆听音乐品读文章/

《国家宝藏》插曲《奎文》纯笛声版(翻自关大洲)-笛卡尔不懂竹笛04:13来自游艺草庐

说起“中国风”,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素坯勾勒的青花瓷,又或是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实际上,“中国风”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或者说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统称。由于其中夹杂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想象,因而常常与纯粹的中国审美相去甚远。

作为一个现象,中国风早在13世纪晚期就已经在欧洲出现,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北京)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这一事件可以视为中国风兴起的一个标志。然而,“中国风”作为一个学术用语,一直到19世纪才得以确定,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

在这年间,“中国风”的影响曾遍及欧洲各地,仅有少数欧洲地区没有受其影响。在传播过程中,尽管有时欧洲某一国或某个区域对其他地方产生交叉影响,但整体而言,欧洲的各国都曾发展出带有各自审美倾向和技法独特的中国风艺术。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中国风”本质上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样貌,其中不乏存在“创造性误读”。例如中国的瓷器其实整体风格朴素,但到了西方后往往被镶以金饰,以满足时人以此彰显尊贵身份的需求。而在西方部分对“中国风”持怀疑态度的人看来,“中国风”时常被视为新奇、奢靡、怪异的象征,但实际上,这些产自中国的商品却是为了满足外国人的审美才如此设计,并非中国文化中的本真原貌。文化隔阂的背后,潜藏着的或许是中西方对彼此的“双重想象”。

但无论如何,“中国风”的流行至少暗含着一种了解的欲望。诚然,文化的理解中难免存在误读,可彼此的真正理解却也是建立在以澄清误读为基础的相互沟通之上,搞清楚对方的风格究竟是怎样,以及对方到底喜欢的又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风”其实是一个开端,更是其间的桥梁。

01什么?欧洲皇室竟然流行中国宴会玩“COSPLAY”?

《天学传概》,中国皇帝,主题挂毯,博韦工厂,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美国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

年,法国博韦挂毯厂生产了“中国皇帝”系列主题挂毯,是巴洛克时代中国风艺术的精品。挂毯的图案设计精巧、取材多样,为路易十四和他的宫廷提供了远东风情艺术的源泉,虽然挂毯上的图案是想象出来的,和现实的清朝宫廷场景相去甚远。

1年1月7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舞会。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舞会的主题竟然叫做“中国皇帝”。参加舞会的王公贵族们纷纷穿着中国服饰,开场由一段名为《中国皇帝》(LeRoidelaChine)的表演点燃:装扮成“中国皇帝”的演员被30位乐师用轿子声势浩大的抬入场。

很遗憾这场盛会只有文字记载,没有影像资料,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法国首席御用画师佛朗索瓦·布歇的画作中略知一二。

佛朗索瓦·布歇,中国风系列油画,法国贝桑松美术馆

可以看到,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物品,比如青花瓷、团扇、中国伞等。布歇从未亲自到过中国,而是根据传教士和商人的描述,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

路易十四是欧洲时尚界领军人物,此举一出,欧洲其他国家的王室和贵族纷纷效仿,比如英国。

乔凡尼·安东尼奥·卡纳莱托,《中国风化装舞会》,彩色版画,年

这幅画描绘了英国于年举办的庆祝奥地利分裂战争结束的化装舞会。在这幅画中,活动主会场是一个轻型开放式建筑的中式建筑,在运河上也有许多中式船只。而且,画中人没有身着中式服装。不过据记载,在年至年之间,在泰晤士河上面举办过不少中式帆船赛,而且所有参赛选手都身着中式服装。或许,所有这些化装舞会都是由18世纪末期中式服装在英格兰地区的流行而演变而来。

除了举办中国宴会,欧洲还从中国大量进口货物,包括陶瓷、纺织品及中国、日本和印度生产的漆器等。这些物品被广泛收藏在欧洲上流社会人士的家居之中,他们甚至还专门聘请设计师制作新式家具和壁纸来配合摆放这些异域奇珍。

青花瓷装饰的墙角壁炉,约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中国室,约—年,佛罗伦萨,皇家小丘庄园

皇家小丘庄园就在佛罗伦萨城门外,里面有许多中国室,是18世纪下半叶托斯卡纳地区最经典的中国风艺术创造,其内墙贴有中国外销墙纸画。

很快,整个欧洲大陆刮起了一股影响持久而深远的“中国热”,从上至下,由内而外,全面仿效东方,甚至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中国风”(Chinoiserie)。

02什么是中国风?

“中国风”(Chinoiserie)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就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以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作为兴起的标志。它作为学术术语则要到19世纪才得以确定,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

“中国风”是西方人幻想中的中国。

西方人根据瓷片上的图案、传教士的描述、游记里的记载,外加一些自己想象的宝塔、轿子、拱桥、中式帆船、阳伞以及刺绣等,创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风。他们甚至分不清一件舶来品是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还是东南亚,统统都称作“中国风”。

俄罗斯皇村中的中国人物雕塑,由叶卡捷琳娜大帝主持修建

它全面影响欧洲各个国家,渗透众多艺术门类。

03文学

“中国就如同一颗气质典雅而高贵的钻石,闪耀着神圣而璀璨的光芒。”——约斯特·冯达尔《中国社稷之倾覆》,年

04绘画

布歇的画中,人物形象与景物充满想像的东方特质,但人物的姿态和画面的构图仍是西方的。

佛朗索瓦·布歇《梳妆》,年,蒂森-博内米萨国家博物馆,马德里

中式屏风

述(最多18字

中式团

05哲学

“中国文人的宗教信仰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他们所尊崇的既不是迷信,也不是荒谬的传说,而是僧侣们规范的具有各种含义的教条,其教义与理性和自然并不相悖。”

——伏尔泰,《哲学辞典》,年

06陶瓷

当商人从东方运回大量瓷器后,欧洲便疯狂喜欢上瓷器,然而进口瓷器成本太高,于是欧洲各国开始研究如何制作瓷器,并大量生产出带有中国风的瓷器。

首先是荷兰,设立代尔夫特窑厂。德国紧随其后,也开始研究如何制造瓷器,在德累斯顿设立皇家瓷窑。

代尔夫特仿青花瓷陶盘,17世纪晚期

乳白玻璃仿瓷陶器,威尼斯制造,约—年

07服饰

16世纪的意大利纺织品中,莲花与藤蔓相结合的花卉装饰纹样十分普遍。这种纹饰很明显是源于东亚的设计,后来又经过伊斯兰文化的改造。佛罗伦萨托斯卡大公夫人埃莱奥诺拉·托莱多曾经穿过类似样式的天鹅绒礼服。该礼服被记录在阿尼奥洛·布龙齐诺年绘制的传世肖像名作中。

阿尼奥洛·布龙齐诺,《埃莱奥诺拉·托莱多肖像》木板油画,年,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08建筑

欧洲首个中国风建筑是法国凡尔赛宫的特里阿农瓷宫(Trianondeporcelaine),是年路易十四在为取悦其情人蒙特斯潘夫人(MadamedeMontespan)而建造的。

尼古拉·普瓦利·热纳,《特里阿农瓷宫》,铜版画,约年

事实上,它的建筑外层标榜使用的陶瓷仅仅是产自代尔夫特、讷韦尔、鲁昂和利雪的带有彩色釉面的陶砖,根本不是中国特有的瓷砖。尽管如此,当时的作家们仍将它描述为非常典型的中国风建筑,或许是因为特里阿农瓷宫内外使用了大量的蓝色和白色陶砖装饰,而这样的装饰无疑是受到了东方瓷器的启发。

中国桥梁,俄罗斯皇村

中国茶室,柏林波茨坦无忧宫

09室内装饰

“难以想象有哪一座金碧辉煌的欧洲房屋内没有摆放来自中国的精美装饰品。”

——神父,卡西米罗·迪亚士,年

中国风经常运用于装饰性的镶嵌画、挂毯、墙纸,这些物品与绘画仍然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前者经常是经由画家打稿,再将图案印上去。

《东方风情挂毯》伦敦,Soho工厂制造,约年

这幅挂毯是伦敦Soho工厂生产的东方风情挂毯系列中的一件。挂毯上的图案融合了中国、印度和伊斯兰的各种图像元素。

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

为你讲述中国影响欧洲艺术年的历程

《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

[意大利]佛朗切斯科·莫瑞纳著

龚之允钱丹译

16开(mmmm)页圆脊精装

定价:.00元

上海书画出版社

10书籍六大亮点

专为中国读者撰写

(英文原稿未出版,中译本为全球唯一语言版本)

跨度宏大、立场中正

“中国风”发展历史全梳理

国内外众多美术史学者推荐

+公私收藏高清图片

圆脊精装、全彩印刷

11珍品推荐

喜欢的话就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下单哦~

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购买

12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文字与配图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风在欧洲发展历史中的轨迹。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本书的前两章,主要分析和概括了从13世纪末到17世纪,中国风在欧洲的诞生和早期发展情况。在这一阶段,源自中国的事物在中国风的起源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或缺的角色,但“异域风情”似乎是形容这一现象更加贴切的词汇。因为此时的中国风往往与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传入欧洲的多种艺术潮流相混合,欧洲还未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式风格,这是中国风在欧洲的肇始期。

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欧洲盛行的中国风的发展,按照欧洲的历史、政治、地域和文化等因素划分章节,从法国开始,以意大利结尾。这样的划分不仅出于方法论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读者更为清楚地区分中国风在欧洲各地和各时间段(从巴洛克、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不同的传播方式。毫无疑问,中国风的盛行属于较为全球化的现象,遍及欧洲各地,仅有少数欧洲地区没有受到其影响。中国风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这与其在欧洲各地传播和发展的方式不同有关。

艺术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家之间的互相影响,工艺与图书的范式传播都是考察泛欧洲中国风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在个别情况下,欧洲某一国家或某一区域曾在中国风传播的过程中对欧洲其他地方的艺术产生巨大作用,但就整体而言,各国各地都曾发展出带有各自审美倾向和技法独特的中国风艺术。

13作者

佛朗切斯科莫瑞纳(FrancescoMorena),意大利艺术史学者,长期致力于研究远东与欧洲跨地域文化交流研究。4年获佛罗伦萨大学艺术史系博士学位,出版关于远东艺术的专著近十部,发表相关学术文章近四十篇。他对于“中国风”的艺术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风”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艺术史学家休奥纳尔(HughHonour)的认可。

译者:龚之允,哲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史讲师。毕业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艺术史专业,曾就职于萨塞克斯大学现代语言系和艺术史系,于年获得泰特现代美术馆青年学者奖。著有《图像与范式:早期中西绘画交流史—》《萧勤与庞图:二战后的前卫艺术图景》《挑战达芬奇:名画悬疑案里的艺术史》;译著有《制造鲁本斯》。

14名家推荐

休·奥耐尔(HughHonor)

艺术史学家、“中国风”艺术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佛朗切斯科·莫瑞纳的著作为“中国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

恩里科·科尔(EnricoColle)

意大利艺术史学家、佛罗伦萨斯蒂伯特博物馆(MuseoStibbert)馆长

重构“中国风”的历史并非易事,但是莫瑞纳做到了,我们可以在书中一探究竟。

吕澎著名艺术史学家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中国对欧洲艺术影响的历史研究成果。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学者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05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