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德法矛盾不断,欧洲一体化轴心还转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简军波忻华薛晟严少华张骥张亚宁

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出于种种原因,德国和法国在若干领域出现矛盾,主要表现在能源和防务领域。从能源领域看,德国试图说服欧盟各成员支持从北非经伊比利亚半岛延伸至欧洲腹地的天然气管道Midcat,但法国主张建立输送氢能的地中海海底管道BarMar。另外,在未经协商情况下,德国政府最近独自推出本国达亿欧元的能源补贴计划,并反对对进口天然气进行限价,这些都为法国所诟詈。从防务领域看,德国在俄乌冲突后加紧实施国防装备的升级换代,加紧订购了一批美国F-35战斗机,却未能支持法国等所主导的欧洲本土战斗机项目FCAS;德国在排除法国的情况下,和欧盟内部分北约伙伴共同建构反导系统。

除上述矛盾外,法国政府对德国朔尔茨政府近期对华举措不满。上述矛盾的存在,导致德法双方近期本应举行的双边部长级会议意外延期,且双边首脑巴黎峰会后也未能举行惯常应有的记者招待会。种种迹象表明,在俄乌冲突等国际局势发生重大演变后,德法关系逐渐出现了较大的裂痕。

从欧洲一体化角度来看,默克尔和朔尔茨时代的德法关系有何重要变化?目前法德间矛盾会长期存在还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在对待欧洲一体化问题上,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创立政治共同体,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改革欧盟理事会投票机制,这两个不同建议谁更具有建设性?在德法关系之外,欧盟内有没有“第三极”?在对外关系,尤其是对美、对华政策上,两国立场如何?围绕上述问题,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一场圆桌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主持人:

简军波: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受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忻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大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薛晟: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讲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

严少华: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

张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亚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

德法轴心正向法德轴心转变?

简军波:自年下半年以来,德法两国都经历了大选,德国执政党从联盟党变成了社民党主导的“红绿黄”三党联合,法国总统马克龙虽继续执政,但其对国民议会的掌控能力下降。在欧洲能源危机和俄乌冲突背景下,德法之间冲突增加,双边关系正经历微妙变化。过去所谓“法国贡献思想,德国提供领导力”的德法关系是不是正在瓦解?所谓默克尔时代德国占主导的“德法关系”正向法国占主导的“法德关系”演化吗?这又意味着什么?

忻华:法国和德国在欧盟的运作和整个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地和整体地看,法德地位一直并驾齐驱,两者并不存在谁强谁弱的问题,不能说两国关系在默克尔时代是德国占主导,朔尔茨政府执政时是法国占主导。不过在欧元区内,德国确实在某些时候占优,尤其是在-年欧洲债务危机处于比较紧急的状态时,德国的货币政策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支配了希腊这样的国家的财政,但德国缺乏法国那样的思想贡献,比如没有法国,“欧洲战略自主”观念可能就不容易产生。二者的领导力各有优劣。

就目前来看,欧洲内部存在南北矛盾和东西矛盾,基于德国在财政上对南欧国家的苛刻及其在战略安全等领域对俄的绥靖,使其在欧洲广受诟病。目前德国总理朔尔茨是弱势领导人,民意基础不牢,国内所受掣肘很多,法国马克龙政府相对而言执政地位要牢固一些,马克龙对欧盟总体运行、欧洲一体化大方向和欧洲总体对外关系的处理,相比朔尔茨有更多战略性考量和阐述,因而法国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在欧洲地区事务和欧洲对外关系中可能会表现得比德国更活跃。当然,目前德国领导人在遭遇形势剧变和舆论巨大压力时,可能会出现重大政策转变,比如朔尔茨在针对俄乌冲突的军备问题上出现了重要政策调整,从而影响欧洲局势演化。

薛晟:德法之间关系的变化更多是基于两国国内政治生态变化以及俄乌冲突后两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当前俄乌冲突使法德自《爱丽舍条约》签订以来构建的搁置争议、共同促进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彻底改变。法德两国基于自身国内稳定及政治生态稳定的考量越来越重。且法德同时出现了“弱势领导人”(法国马克龙所在的复兴党未能拿下国民议会多数,德国三党联合执政导致德国的政策更多是三党之间的妥协),是二战后未有的状况,这也导致了法德之间要搁置争议的难度增大。

严少华:最近法德关系的龃龉更多来自朔尔茨政府和马克龙政府在能源、防务和外交政策上的自行其是,这对目前危机四伏的欧盟和法德关系而言都不是好征兆。从某种程度而言,法德两国关系就是欧盟内部一体化的缩影。欧盟的重要议程往往都是法德两国首先达成共识,然后才在欧盟层面推进。尽管这招致一些中小国家诟病,却是欧盟开展有效决策的前提。所谓“德法轴心”就是这个含义。在德法轴心问题上,法国与德国既合作又竞争,双边关系呈现动态演进趋势,因此,德法关系是否变成法德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国和德国都无法抛开对方而单独引领欧盟发展。

张骥:从欧洲一体化的宏观历史进程角度看,法德两国的相对权力地位是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在一体化初期,法国相比德国处于更加主导的地位。但是,默克尔执政时期,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后,德国在法德轴心中的优势地位凸显。但近期欧盟政治发展有德法轴心向法德轴心转变的趋势。从法国角度分析,自年马克龙入主爱丽舍宫后,法国虽然面临国内极右翼势力挑战,依然秉持坚定的亲欧洲立场。此外,马克龙对欧盟未来政治与外交的发展提出了一套构想,例如“欧盟战略自主”以及近期的“欧洲政治共同体”。法国想以此扮演欧盟政治与外交领头羊的角色。

从德国的角度看,首先,朔尔茨领导的是三党联合政府,受政策协调束缚,执政基础并不稳固。其次,与默克尔相比,朔尔茨缺乏政治魄力,是一个相对弱势的领导人。第三,朔尔茨政府目前尚未能提出欧盟政治发展愿景,一时还无法发挥默克尔时期对欧盟的引领作用。

因此,最近欧盟政治的平衡正逐渐向法国一侧倾斜。但是,考虑到德国自身的实力地位,德国依然在欧盟政治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张亚宁:德法两个国家的相对权力地位没有发生某种翻转。这可以从欧盟自身性质来理解。欧盟在本质上仍是一个以共同市场为基础的规制行为体,其治理逻辑的核心与权力源泉均围绕欧盟的统一大市场。从这个视角看,欧盟经济及其增长模式的领导者即为欧盟权力的核心。在这方面,德国毫无疑问仍然是欧盟政治的中心,这一趋势在欧债危机后一直在加强。不可否认,在个别时期或个别事件中,不同成员国的“能见度”略有起伏。但是,这并不改变欧盟政治也是实力政治的现实。

此外,即便法德的相对实力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法德轴心在欧盟政治中的整体地位在下降。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后,东欧及波罗的海三国在欧盟外交及安全政策上的话语权急剧提升。法德在乌克兰问题上甚至处于被东欧成员国“领导”的尴尬位置。

法德矛盾能否调和,还是会不断加剧?

简军波:目前法德之间的矛盾涵盖多个领域,有些议题如防务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有些议题可能会拿到欧盟层面去处理并解决,比如天然气限价问题等。这是不是意味着法德之间现有矛盾有的可以短期内解决,有的却会长期存在?

忻华:法德之间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法德战略文化不同,经济结构和政治运行机制存在差异,对整个欧洲地区事务和对外关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