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海战系列战列舰为啥被叫做战列舰1

白癜风用什么药治疗好 http://m.39.net/pf/a_4442971.html

(兵鉴原创稿文/核动力爱胖达)

18世纪的海战,在时人和后人心中,就是敌我排成两条单纵队长龙,彼此用舷侧火炮对轰,称为“战列线”战术(Line-of-battle)。

海上冲突的这种具体形式,是由当时战舰的战、技术特点决定的。

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艘英国战列舰,头顶是迷宫一样的复杂绳索,各有其用,在上百号人的熟练配合下可以做出相当多样的战术机动。船身长50米,宽不到14、15米,吃水6到7米之间。按照当时估算的“吨位”(tonnage),约一千吨上下,按照今天更科学的排水量计算,大约有一千数百吨。这就是18世纪,当时英、法、西三国争夺海上霸权、进行舰队决战所使用的典型战舰。战舰舷侧有两排炮门,分别在上下两层炮甲板上,仔细看还可以发现,上层炮门比下层炮门小,下层甲板每边搭载每门3吨半或者更重的大炮12至13门,上层每边搭载2吨或者更轻的火炮12至14门,再加上露天甲板上搭载的轻型小炮,战舰舷侧共搭载火炮64、70、74、80不等,分别在当时官方文件里称为64炮、70炮、74炮、80炮“战列舰”(line-of-battleship)。

这种沿着舷侧搭载火炮的特点,就决定了战舰必须组成单纵队“战列线”,然后两条长龙对轰。因为战舰首尾方向基本没有配备火力,首尾面向敌人只能被动挨打,而排成长龙,那么本舰首尾都能得到前后队友的保护。这种战列线单纵队长龙阵型是17世纪后期英国和荷兰在英吉利海峡中争夺制海权时逐渐摸索形成的。

进入17世纪以来,荷兰承运整个西北欧海上转口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从而国运恒通,一时成为当时西欧海上霸主。荷兰人常年海上作业,业务娴熟;荷兰近海水浅,因此船只大多不得不轻量而灵活。于是荷兰人顺势而为,在与英国人的交锋中通常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乱穿插战术,不断造成局部数量优势,多艘荷兰战船围攻一艘英国战舰,如下图,荷兰的乱战战术。

面对荷兰人技高一筹的航海、船艺技术,英国人依靠自身港口水深优势,打造大型战舰。虽然身躯笨重,不能快速转弯,但是火炮口径整整大出荷兰人一圈,舷墙高耸,好像海上堡垒一般,荷兰人远距离炮战不能得胜,冲击到近前接舷战也没法轻易得手。

英国备炮门、三层甲板的主力舰皇家詹姆斯号,面对纵身冲到近前的荷兰纵火船却没有逃生的可能——大船太笨重,航速慢、转向慢。

因此很自然的,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大船,阻止荷兰人驾船冲击到切近,英国在17世纪50年代末的第一次英-荷争霸战中,率先开始采用战列线战术,大船排成一字长蛇阵,舷侧的火炮构成一道火力长城,将敢于冲击上前的荷兰小分队彻底粉碎。如此荷兰也只好奉陪:

一旦排成这样的炮火长龙阵,大型战舰的优势就得以充分体现出来,而小型战舰和临时凑合的武装商船,因为火力不足、船体脆弱,根本没法在战列线中生存,反而会成为软肋、短板,最先在交火中被击溃,不得不脱队,结果战列线中出现了空缺,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最坏的情况下被敌人分割包围而歼灭。

于是在17世纪后期,主力舰发展成为能够吸收大量伤害,配备大量火力的战列舰。

17世纪70年代基本定型的英国战列舰,此后,一直到尼罗河海战的18世纪末,形制只在细枝末节上不断改进,整体来看几乎可以说完全没变。总结起来就是三根竖立桅杆上挂大量的帆,好让搭载重炮和大量水手的战舰有能力远航四海。船体用内中外三层橡木结结实实建造而成,能够承受高强度的火力打击。两到三层火炮甲板,备炮60到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8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