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感官古根海姆之旅澎湃在线
蚂
蚁
摄
影
批评若不自由赞美则毫无意义
本文翻译自《lookingin》一书
颠覆感官:古根海姆之旅
作者:莎拉?格里诺翻译:王子杰
诗人通过长期、惊人却理性地颠覆了一切感官,使其成为了先知。
《美国人》记述了一个欧洲人的旅程,他第一次穿越一个陌生国度,并且入乡随俗。
公路在二十世纪文化中烙下了深刻印记,寓意着青春、自由和新的开始,引导着人们对美国以及个体存在意义的追寻。种种遐想让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当罗伯特弗兰克在年春收到古根海姆基金会赞助的第一张支票时,便即刻踏上了行程,在汽车轧过的高速公路上,《美国人》也应运而生。然而现实往往比传言更加残酷,有时却也更加丰富多彩。
弗兰克的初衷是为了不加刻意地记录他与这个国度的相遇,他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将会有多么复杂,甚至对跨州旅行也没有清晰的计划。尽管弗兰克怀着开放的心态行进,让这个国家展现自己的形态,但他对纽约以外截然不同的美国毫无概念。罗森堡夫妇被处刑,麦卡锡议员遭到政治迫害,在冷战的阴霾下,美国成了多疑之地:囿于对外国人,尤其是对犹太人的警视,陷入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并且饱受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的戕害。
弗兰克拍摄路线图
红线,年6-7月
黄线,年夏天
蓝线,年10月-年6月
借着有条不紊的瑞士行事风格,弗兰克着手准备工作。他从美国汽车协会拿到了地图和行程路线,从古根海姆基金会、媒体朋友以及行业代表那取得了推荐信,从同行口中积攒了旅行建议:沃克埃文斯(WalkerEvans)帮助计划了南部的行程,BenSchultz和ToddWalker推荐了几处在洛杉矶的地点,WayneMiller也推荐了旧金山附近的去处。
在此前一年,弗兰克认定了一些想要去捕捉的“符号”——一些随处可见却不曾被认真审视的事物,日后他也为这些题材建立了专属的文件夹。弗兰克在纽约观看了年的独立日庆典后,挑选了“国旗”作为题材(《美国人》图17);同年秋,他在曼哈顿观赏了牛仔竞技表演,又加入了“牛仔”题材(《美国人》图65);几周后在华尔道夫酒店参加“玩具舞会”,他增添了富有的社会名流(同时是向JakobTuggener的《舞会》致意,《美国人》图67)以及“自动点唱机”为素材,其中自动点唱机对于一个欧洲人来说是如此陌生,却又散发着美国音乐醉人的引诱力(《美国人》图43)。
之后在年至年初,他拍摄了从纽约开往华盛顿通勤列车上的商人,又将“国会”加入了素材库;在年3月,他在新泽西霍博肯记录了百年庆典之后,“政客”又成为了素材(《美国人》图8,2)。年十月末,他意识到他的作品将会变得卷帙浩繁,便设计了一个松散的结构来整理底片。除去一些例外,他将胶卷以时间顺序排列,并贴上地点标签;有时也按题材排列,比如洛杉矶的“汽车展览”。
但事实上,旅程(实际上是几段旅行)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一座座城市如同高速公路中间的虚线不断冲击着他。他不曾为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上的人及其文化所会产生的影响做过任何准备;他也不曾预见到,当穿梭于底特律、萨凡纳、迈阿密、休斯顿、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以及路途中的无数小镇时,这段旅程平凡到让大脑麻木,但却如此真实,发人深省,甚至令他恐惧,以至于旅程主导了他的生活,转变了他的艺术。
从Schultz那买了一辆二手的50年福特小轿车后,弗兰克开始潜心创作,并在六月下旬离开纽约去往底特律。在二战的艰难时期中成长的弗兰克,惊异于四五十年代美国遍地的汽车,他知道美国人对汽车的痴迷,将成为他的故事的主旨。倘若他看过Tuggener的《工厂:科技的画报史诗》(Fabrik:EinBildeposderTechnik),汽车产业也会成为他的一大素材。
汽车不仅仅是运输的载具,它取代了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弗兰克也因此聚焦于美国人使用汽车的方式。在底特律以及周边地区,弗兰克拍摄了年轻人和老年人,拍摄他们开车,在车上睡觉、吃饭,抑或搭乘汽车,他们甚至将车作为交媾的背景(《美国人》图77,78,80)。但弗兰克也发现汽车使人们疏离。汽车分隔了人与周遭环境,分隔了人们彼此。当停在林荫下的青草上、或被废弃在荒地时,汽车便成了摩登景观的有机组成。
当弗兰克驾车驶过阿伦敦、哈里斯堡、匹兹堡、克利夫兰、桑达斯基前往底特律时,他立刻找到了其他几个值得注意的题材——许多事物在美国无处不在,以至于不再被细心观察。但弗兰克不仅看到了这些事物,并且认识到了它们对人们相处方式的影响。和其他战后的欧洲人一样,弗兰克也为美式午餐吧台着迷,在那里陌生人比肩而坐,却不相互交流,无味地咀嚼,空洞地望着前方(《美国人》图69),这种场景与巴黎甚至苏黎世的咖啡厅迥然相异。
《美国人》图69
他开始拍摄廉价商店和杂货铺,在那里人们被急速生长的消费主义侵吞——广告牌、卡片、报纸、杂志,还有承诺了种种效果却不尽人意的商品。在底特律城郊,弗兰克记录下了这样一种孤独且痛苦的美——露天电影院的幕布映射着渐渐昏黄的暮光,无声的画面投影在其上,幕布正对着一辆辆孤立的汽车,仿佛在心酸地讲述:在新美国,人们兴致勃勃涌入影院的时代已经过去,观影成为了一种孤独的体验(《美国人》图46)。
《美国人》图46
弗兰克也拍摄了一些他在欧洲探索过的题材。在安阿伯和克利夫兰,他又一次拍摄了公园,在那里人群混杂,没有人会被相机所打扰。公园给了弗兰克施展的舞台,他得以时常捕捉到私密的情感流露。在阿伦敦的公墓里,弗兰克找到了情感共鸣,并将公墓作为一种符号,表达对过去的敬意以及对逝者的缅怀。
在底特律,弗兰克意识到旅途将远比预期艰难。他在孤独的行程中,专注且紧张地探寻,不过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是一场游戏,只要随处躺下,不去思考照片。”他告诉玛丽(Mary,弗兰克的第一任妻子),“底特律是个好地方,正如我所想的一样,拥有着美国城市的面貌。”但弗兰克的汽车抛锚了,而且他需要等待几天才能拿到去福特工厂拍摄的许可。在观看了一场黑人音乐会后,弗兰克被逮捕关押了一晚上,并且被控告非法持有两张车牌(其中一张车牌是之前二手车的,被他取下来放在后备箱中)。福特工厂是个酷热嘈杂的地方,但在弗兰克看来却“棒极了”,“如果说上帝的工厂存在,那么恶魔一定帮忙建造了它——福特胭脂河工厂(Ford’sRiverRougePlant)”。弗兰克在福特拍摄了经理、游客以及车间,但他更同情底层工人,在他的照片中,工人们被巨大的机器吞噬,并被地狱般的混乱所笼罩(《美国人》图50)。
《美国人》图50
在那个夏天的一段时间,弗兰克和玛丽从纽约开车驶往佐治亚州的萨凡纳。因为州际公路尚未建成,他们不得不选择一条曲折的道路。他们从诺福克去往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再去往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一路上弗兰克被所见的种族歧视现象震惊到了。尽管在纽约生活了几年,并且去过圣路易斯和堪萨斯城,弗兰克不曾想象到南方的种族隔离竟如此严峻,他将此描述为“一种全新的体验”。
从弗兰克的底片中可以看到,他本来只打算加入一些常见标语的照片,例如放在直饮水机或者候车区的“白人”、“有色人种”的标志,但随着对南部探索的深入,他的拍摄素材变得更加富有层次并且差距细微,他也不再满足于拍摄那些“直白”、“平庸”的标语。弗兰克开始明白,他不仅仅想对盛行的种族主义进行批判,他更想表现他本人对黑人的好感,并且与高加索人种相比,这些非裔美国人心态开放、少有疑虑。
跟随着埃文斯的建议,弗兰克去往了麦克莱兰威尔、查尔斯顿、博福特和南卡海岸上的圣赫勒拿岛。在旅途中,他发现了更好的表达方式。和埃文斯一样,弗兰克发现这些地方有着丰富的拍摄素材,正如他的底片所展示的。他甚至拍摄了几处墓地,致敬导师埃文斯的作品(《墓地》,)。但那些最有表现力并被选入画册的照片,却与老摄影师的作品截然不同。对埃文斯来说,南北战争前荒废的小屋,以及聚集在一起的手绘广告牌(图1),这些是博福特的精髓;而雄鹰栖息在山崖上的雕像,则代表了查尔斯顿。埃文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651.html